茅台酒瓶回收之茅台酒的稀缺性故事要怎么讲
2022/12/16 23:29:59 点击:
12月14日晚间,茅台一纸公告,决定投资约155.16亿元建设茅台酒“十四五”技改建设项目,建成后可新增茅台酒实际产能约1.98万吨/年,储酒能力约8.47万吨。这意味着,茅台产能将从2021年的5.6万吨,历史性地提升到7.6万吨。一年四次宣布扩产,引发外界关于茅台产能扩张与稀缺性矛盾的讨论。
而上一次市场对茅台稀缺性的讨论,还是几个月前的2022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·天津峰会上。彼时贵州茅台董事长丁雄军的一句“茅台在酒库里存了几十万吨基酒,如果按照现在市场价值计算,是好多万亿”的豪言,引发外界对于茅台是否存在饥饿营销的质疑。
茅台扩产,是企业经营决策,自有其内部逻辑。155.16亿的投资金额,虽然是中国白酒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扩产项目,但相较于贵州茅台的家大业大和每年的天量分红,也算不得什么。问题是,茅台向来是家战略定力极强的企业,这一点体现在茅台数十年始终坚持的茅台酒“稀缺性”的打造上。而在近几年领导更迭频繁之下,茅台的战略定力也似乎发生了摇摆,在大举扩张产能至7.6万吨、甚至未来冲击双10万吨产能后,茅台酒的稀缺性故事要如何讲圆?没有稀缺性支撑,茅台傲视同侪的高价格还是否合理?而本就疲惫不堪的赤水河生态,又能否支撑茅台的产能加码呢?
#01
70年,茅台扩产了1000倍
贵州茅台发布的第三届董事会2022年度第十三次会议决议公告显示,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《关于投资建设茅台酒“十四五”技改建设项目的议案》,决定投资约155.16亿元建设茅台酒“十四五”技改建设项目,其中:工程费用105.38亿元,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2.12亿元(含土地费用26.79亿元),预备费8.86亿元,铺底流动资金8.80亿元。项目建设周期为48个月,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茅台镇太平村和中华村,规划建设制酒厂房68栋、制曲厂房10栋、酒库69栋及其相关配套设施,建成后可新增茅台酒实际产能约1.98万吨/年,储酒能力约8.47万吨。
与155.16亿这个中国白酒史上规模最大的的投资金额相比,业界显然更关心茅台的产能。做个简单的加法,年报显示的2021年茅台酒基酒产量为5.6万吨,本次扩产后可每年新增产能1.98万吨。这也意味着,几年后茅台酒基酒产能将接近7.6万吨。而这也是茅台今年内第四次宣布扩产了:
1月,贵州茅台发布公告拟投资41.1亿元加码系列酒产能项目;5月,贵州茅台发布公告将投资15.87亿元建设中华片区30栋酒库工程项目;11月,贵州茅台发布公告拟投资8.45亿元实施茅台酒用原辅料储备库项目,并拟出资25.34亿元购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,作为公司系列酒生产建设用地以及预留发展用地等方面;12月,贵州茅台发布公告拟投资155.16亿元建设茅台酒“十四五”技改建设项目。
而当我们把时间线拉长,茅台的发展史,实际上也是一部产能扩张史:
从1951年茅台酒厂组建到1952年底“三茅”公私合营全部完成,茅台当年的产量是75吨;1957年,茅台酒厂第一次进行大规模扩建,到第二年产量达到627吨;1978年,茅台酒产量首次突破千吨大关,达到1068吨;2003年,茅台酒产量突破万吨大关;2008年,茅台酒产能突破2万吨;2011年,茅台酒产能突破3万吨;2017年,茅台酒产能突破4万吨;2020年,茅台酒产能突破5万吨;如果这次的扩产项目按时投产达效,意味着在70多年时间里,茅台的产能扩张达到了惊人的1000倍。
需要说明的是,强外交、促产业、保民生一直是中国名酒的历史使命,在时代的浪潮奔涌中,在一代代茅台人的努力下,造就了今天茅台的行业地位。同时,茅台也做强做大了民族品牌,拉高了白酒行业天花板,为白酒行业百花齐放、各表其美留下了发展空间,值得行业肯定。
#02
最近5年,茅台换了4任董事长
纵观茅台的产能扩张史,突破1千吨用了26年,从1千吨到1万吨又用了25年。而从1万吨到2万吨、3万吨、4万吨、5万吨的时间,则分别为5年、3年、6年、4年。而到7万吨级别,预计只需要2年。
显而易见,除了上一轮行业调整的影响期间的阶段性放缓外,茅台产能扩张的步伐在明显加快。
如果说,前期茅台的产能扩张,还留着完成高层嘱托的使命。那么,后期茅台扩产步伐加快,除了国家经济建设水平提升带来的需求上升外,还与茅台近些年更迭频繁的领导关系匪浅。
从2018年至今,贵州茅台董事长从袁仁国换成了李保芳、再到高卫东,如今的丁雄军,已经是短短5年内贵州茅台的第四任董事长了。虽然袁和高的卸任理由众所周知,但领导更迭频繁的背后,必然导致贵州茅台的政策延续性差。这一点,在产能扩张上表现最为突出。
在此之前,行业内将茅台历任领导人,大体上划分为1980-2000年邹开良、季克良的“技术茅台”时代,2000-2018年袁仁国的“国酒茅台”时代,到2018年,李保芳提出打造“文化茅台”时代。基本上,茅台保持了高度的战略定力,一切动作都是围绕“稀缺性”上做文章。无论是酱酒的“12987”复杂酿造工艺,还是长达五年的超长储存周期,以及茅台镇7.5平方公里的酱酒核心产区、巴拿马获奖事件等,茅台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,把“稀缺性”这个故事讲到了极致。而时刻强调的稀缺性,又为茅台的高端价位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但这种定力,似乎被近些年频繁更迭的领导动摇了。一个例子就是,几年前李保芳在茅台集团“十三五”中华片区6600吨茅台酒技改工程项目启动仪式上曾表示,该项目建成投产后,结合茅台核心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考虑,短期内将不再扩大产能规模。
“至少10年之内不会再扩产!”李保芳是这样说的,但他的继任者显然不是这么做的。前文我们也提到,今年茅台已经四次宣布扩产,而这次扩产至7.6万吨,相当于再造了1/3个茅台。
董事长越换越勤,产能也越扩越快,茅台战略定力摇摆的背后,当然有新领导壮大业绩的因素在内。毕竟作为行业龙头的新任领导,短期内想在技术创新或市场营销上实现大的突破、作出新的成绩,既需要时间,试错的风险也大,而砸钱扩产在酒行业素以见效快著称,基本上是个只要有钱就能办的事,而茅台现在最不缺的恰恰就是钱,也就难免出现“新官不理旧账”的事了。
#03
茅台扩产,两大难题待解
扩产一时爽,一直扩产一直爽?答案显然没有这么简单。
茅台当然不是不能扩产,毛主席和周总理早在1958年就提出了茅台酒要“搞到一万吨”的设想。这在当时,一是为了满足国人的口福,二是为了出口创汇。但当茅台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,在饮用属性之外,还附着有奢侈品属性、收藏属性和金融属性时,过度扩张产能,将对茅台业已成功建立起的高端品牌形象造成戕害。而产能扩张的同时,茅台也必将在多个价格带布局新产品,对行业格局的影响,同样值得观察。
可以预见的是,茅台产能扩张还没见顶,毕竟贵州省政府、遵义市政府、仁怀市政府都在“十四五”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中提及:支持茅台酒产能达10万吨、茅台系列酒产能达10万吨。贵州茅台在其“十四五”规划里,则明确了“世界五百强”的新目标,而产能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之一。
量与价之间,从来都是对立统一的。“既要又要”的商业逻辑并不存在,茅台当然也不例外。那么,在产能排到行业前列后,茅台酒的稀缺性要怎么讲?如何在卖得多同时,又想卖得贵,或许将成为茅台扩产后的第一道难题。
除了产能和稀缺性的悖论外,茅台扩产后的第二道难题,就是本就疲惫不堪的赤水河生态,能否支撑茅台的产能加码?
在《疲惫的赤水河,能否撑起酱酒的星辰大海》一文中,我们曾提到,对于茅台乃至酱酒举足轻重的赤水河,却屡屡因环保被“点名”。同时,在茅台引领的酱酒扩产潮下,赤水河流域脆弱的生态能否承载这么大的体量,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。如何在业绩和可持续发展间找到一个平衡,不仅仅是茅台一家需要考虑的问题。 END
而上一次市场对茅台稀缺性的讨论,还是几个月前的2022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·天津峰会上。彼时贵州茅台董事长丁雄军的一句“茅台在酒库里存了几十万吨基酒,如果按照现在市场价值计算,是好多万亿”的豪言,引发外界对于茅台是否存在饥饿营销的质疑。
茅台扩产,是企业经营决策,自有其内部逻辑。155.16亿的投资金额,虽然是中国白酒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扩产项目,但相较于贵州茅台的家大业大和每年的天量分红,也算不得什么。问题是,茅台向来是家战略定力极强的企业,这一点体现在茅台数十年始终坚持的茅台酒“稀缺性”的打造上。而在近几年领导更迭频繁之下,茅台的战略定力也似乎发生了摇摆,在大举扩张产能至7.6万吨、甚至未来冲击双10万吨产能后,茅台酒的稀缺性故事要如何讲圆?没有稀缺性支撑,茅台傲视同侪的高价格还是否合理?而本就疲惫不堪的赤水河生态,又能否支撑茅台的产能加码呢?
#01
70年,茅台扩产了1000倍
贵州茅台发布的第三届董事会2022年度第十三次会议决议公告显示,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《关于投资建设茅台酒“十四五”技改建设项目的议案》,决定投资约155.16亿元建设茅台酒“十四五”技改建设项目,其中:工程费用105.38亿元,工程建设其他费用32.12亿元(含土地费用26.79亿元),预备费8.86亿元,铺底流动资金8.80亿元。项目建设周期为48个月,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茅台镇太平村和中华村,规划建设制酒厂房68栋、制曲厂房10栋、酒库69栋及其相关配套设施,建成后可新增茅台酒实际产能约1.98万吨/年,储酒能力约8.47万吨。
与155.16亿这个中国白酒史上规模最大的的投资金额相比,业界显然更关心茅台的产能。做个简单的加法,年报显示的2021年茅台酒基酒产量为5.6万吨,本次扩产后可每年新增产能1.98万吨。这也意味着,几年后茅台酒基酒产能将接近7.6万吨。而这也是茅台今年内第四次宣布扩产了:
1月,贵州茅台发布公告拟投资41.1亿元加码系列酒产能项目;5月,贵州茅台发布公告将投资15.87亿元建设中华片区30栋酒库工程项目;11月,贵州茅台发布公告拟投资8.45亿元实施茅台酒用原辅料储备库项目,并拟出资25.34亿元购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,作为公司系列酒生产建设用地以及预留发展用地等方面;12月,贵州茅台发布公告拟投资155.16亿元建设茅台酒“十四五”技改建设项目。
而当我们把时间线拉长,茅台的发展史,实际上也是一部产能扩张史:
从1951年茅台酒厂组建到1952年底“三茅”公私合营全部完成,茅台当年的产量是75吨;1957年,茅台酒厂第一次进行大规模扩建,到第二年产量达到627吨;1978年,茅台酒产量首次突破千吨大关,达到1068吨;2003年,茅台酒产量突破万吨大关;2008年,茅台酒产能突破2万吨;2011年,茅台酒产能突破3万吨;2017年,茅台酒产能突破4万吨;2020年,茅台酒产能突破5万吨;如果这次的扩产项目按时投产达效,意味着在70多年时间里,茅台的产能扩张达到了惊人的1000倍。
需要说明的是,强外交、促产业、保民生一直是中国名酒的历史使命,在时代的浪潮奔涌中,在一代代茅台人的努力下,造就了今天茅台的行业地位。同时,茅台也做强做大了民族品牌,拉高了白酒行业天花板,为白酒行业百花齐放、各表其美留下了发展空间,值得行业肯定。
#02
最近5年,茅台换了4任董事长
纵观茅台的产能扩张史,突破1千吨用了26年,从1千吨到1万吨又用了25年。而从1万吨到2万吨、3万吨、4万吨、5万吨的时间,则分别为5年、3年、6年、4年。而到7万吨级别,预计只需要2年。
显而易见,除了上一轮行业调整的影响期间的阶段性放缓外,茅台产能扩张的步伐在明显加快。
如果说,前期茅台的产能扩张,还留着完成高层嘱托的使命。那么,后期茅台扩产步伐加快,除了国家经济建设水平提升带来的需求上升外,还与茅台近些年更迭频繁的领导关系匪浅。
从2018年至今,贵州茅台董事长从袁仁国换成了李保芳、再到高卫东,如今的丁雄军,已经是短短5年内贵州茅台的第四任董事长了。虽然袁和高的卸任理由众所周知,但领导更迭频繁的背后,必然导致贵州茅台的政策延续性差。这一点,在产能扩张上表现最为突出。
在此之前,行业内将茅台历任领导人,大体上划分为1980-2000年邹开良、季克良的“技术茅台”时代,2000-2018年袁仁国的“国酒茅台”时代,到2018年,李保芳提出打造“文化茅台”时代。基本上,茅台保持了高度的战略定力,一切动作都是围绕“稀缺性”上做文章。无论是酱酒的“12987”复杂酿造工艺,还是长达五年的超长储存周期,以及茅台镇7.5平方公里的酱酒核心产区、巴拿马获奖事件等,茅台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,把“稀缺性”这个故事讲到了极致。而时刻强调的稀缺性,又为茅台的高端价位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但这种定力,似乎被近些年频繁更迭的领导动摇了。一个例子就是,几年前李保芳在茅台集团“十三五”中华片区6600吨茅台酒技改工程项目启动仪式上曾表示,该项目建成投产后,结合茅台核心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考虑,短期内将不再扩大产能规模。
“至少10年之内不会再扩产!”李保芳是这样说的,但他的继任者显然不是这么做的。前文我们也提到,今年茅台已经四次宣布扩产,而这次扩产至7.6万吨,相当于再造了1/3个茅台。
董事长越换越勤,产能也越扩越快,茅台战略定力摇摆的背后,当然有新领导壮大业绩的因素在内。毕竟作为行业龙头的新任领导,短期内想在技术创新或市场营销上实现大的突破、作出新的成绩,既需要时间,试错的风险也大,而砸钱扩产在酒行业素以见效快著称,基本上是个只要有钱就能办的事,而茅台现在最不缺的恰恰就是钱,也就难免出现“新官不理旧账”的事了。
#03
茅台扩产,两大难题待解
扩产一时爽,一直扩产一直爽?答案显然没有这么简单。
茅台当然不是不能扩产,毛主席和周总理早在1958年就提出了茅台酒要“搞到一万吨”的设想。这在当时,一是为了满足国人的口福,二是为了出口创汇。但当茅台已经发展到新的阶段,在饮用属性之外,还附着有奢侈品属性、收藏属性和金融属性时,过度扩张产能,将对茅台业已成功建立起的高端品牌形象造成戕害。而产能扩张的同时,茅台也必将在多个价格带布局新产品,对行业格局的影响,同样值得观察。
可以预见的是,茅台产能扩张还没见顶,毕竟贵州省政府、遵义市政府、仁怀市政府都在“十四五”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中提及:支持茅台酒产能达10万吨、茅台系列酒产能达10万吨。贵州茅台在其“十四五”规划里,则明确了“世界五百强”的新目标,而产能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之一。
量与价之间,从来都是对立统一的。“既要又要”的商业逻辑并不存在,茅台当然也不例外。那么,在产能排到行业前列后,茅台酒的稀缺性要怎么讲?如何在卖得多同时,又想卖得贵,或许将成为茅台扩产后的第一道难题。
除了产能和稀缺性的悖论外,茅台扩产后的第二道难题,就是本就疲惫不堪的赤水河生态,能否支撑茅台的产能加码?
在《疲惫的赤水河,能否撑起酱酒的星辰大海》一文中,我们曾提到,对于茅台乃至酱酒举足轻重的赤水河,却屡屡因环保被“点名”。同时,在茅台引领的酱酒扩产潮下,赤水河流域脆弱的生态能否承载这么大的体量,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。如何在业绩和可持续发展间找到一个平衡,不仅仅是茅台一家需要考虑的问题。 END
- 上一篇:茅台酒瓶回收讲解白酒香型是如何划分的呢 2022/12/18
- 下一篇:茅台酒瓶回收商支招为什么很多人爱喝高度酒白酒 2022/12/15